緣起
國家兩廳院致力提升台灣表演藝術環境,期使更多民眾親近表演藝術,落實全民共享的文化園區願景。讓從未接觸兩廳院或資源弱勢的民眾,也有機會在兩廳院欣賞節目,為藝術所感動,「藝術零距離」圓夢計畫希望結合社會、企業及兩廳院資源,縮小城鄉差距,期盼藉由表演藝術節目,豐富人生經驗,成就親近藝術的夢想,散播文化種子,讓藝術發芽生根。
「藝術零距離」圓夢計畫自2007年12月啟動至今,經由各界的熱心捐款支持,已邀請了全台各偏遠地區的中小學生,長者、弱勢族群或社會福利團體成員,總計超過2萬5千人到兩廳院,觀賞精心安排的節目演出,體驗表演藝術的美好,創造許多無價的感動!兩廳院期許藝術的種子在台灣生根、發芽、茁壯。企業與個人的每一份捐助和付出,不僅可以為圓夢對象拉近與藝術的距離,更可為他們創造更多美好的可能和未來。
2015 圓夢計畫之表演
《水樂》創作於2004年,最初是寫給擊樂四重奏,並使用水等物件;作品長度約20分鐘。該作品探討不同的樂器或物件,與水接觸後所產生的特殊音響,並使用「水」作為一種敲擊樂器。《水樂》傳達作曲家的概念:音樂可以視覺化地被聽到,也可以聽覺化地被看見(music to be heard in a visual way and observed sound way)。透過這種方式,音樂延伸了其它元素,包括原本不存在於傳統音樂創作的元素,例如空間感、視覺性和可塑性等。
《鬼劇》創作於1994年,是寫給絃樂四重奏、琵琶的作品,並使用了水、石頭、紙和金屬,當年由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與吳蠻首演。《鬼劇》起源於古老中國,是一種驅魔戲劇,當地村民用以避邪,並得到平安的儀式。該儀式透過巫師與鬼魂世界進行溝通,雖被中國知識份子蔑視,20世紀的50到70年代也被中國政府壓抑,這些古老的傳統仍在鄉下農村存活,包括湖南長沙各地,也就是譚盾長大的地方。然而,譚盾的《鬼劇》不是描述村民娛樂,而是傳達新舊世界交替,現代與古老間的交融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