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零距離」 圓夢計畫

「藝術零距離」 圓夢計畫

NEWS

最新消息

藝術文化

「藝術零距離」 圓夢計畫

2015-11-13

緣起

國家兩廳院致力提升台灣表演藝術環境,期使更多民眾親近表演藝術,落實全民共享的文化園區願景。讓從未接觸兩廳院或資源弱勢的民眾,也有機會在兩廳院欣賞節目,為藝術所感動,「藝術零距離」圓夢計畫希望結合社會、企業及兩廳院資源,縮小城鄉差距,期盼藉由表演藝術節目,豐富人生經驗,成就親近藝術的夢想,散播文化種子,讓藝術發芽生根。

「藝術零距離」圓夢計畫自2007年12月啟動至今,經由各界的熱心捐款支持,已邀請了全台各偏遠地區的中小學生,長者、弱勢族群或社會福利團體成員,總計超過2萬5千人到兩廳院,觀賞精心安排的節目演出,體驗表演藝術的美好,創造許多無價的感動!兩廳院期許藝術的種子在台灣生根、發芽、茁壯。企業與個人的每一份捐助和付出,不僅可以為圓夢對象拉近與藝術的距離,更可為他們創造更多美好的可能和未來。

2015 圓夢計畫之表演



《水樂》創作於2004年,最初是寫給擊樂四重奏,並使用水等物件;作品長度約20分鐘。該作品探討不同的樂器或物件,與水接觸後所產生的特殊音響,並使用「水」作為一種敲擊樂器。《水樂》傳達作曲家的概念:音樂可以視覺化地被聽到,也可以聽覺化地被看見(music to be heard in a visual way and observed sound way)。透過這種方式,音樂延伸了其它元素,包括原本不存在於傳統音樂創作的元素,例如空間感、視覺性和可塑性等。

《鬼劇》創作於1994年,是寫給絃樂四重奏、琵琶的作品,並使用了水、石頭、紙和金屬,當年由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與吳蠻首演。《鬼劇》起源於古老中國,是一種驅魔戲劇,當地村民用以避邪,並得到平安的儀式。該儀式透過巫師與鬼魂世界進行溝通,雖被中國知識份子蔑視,20世紀的50到70年代也被中國政府壓抑,這些古老的傳統仍在鄉下農村存活,包括湖南長沙各地,也就是譚盾長大的地方。然而,譚盾的《鬼劇》不是描述村民娛樂,而是傳達新舊世界交替,現代與古老間的交融困惑。

以下是螢橋國中曲俊芳導師對這次圓夢計畫的意見回饋:

藝術,零距離

對於大部分生活在台北市的人們而言,相較於台灣其他縣市親近藝文活動不算是難事。尤其當經濟能力發展、城市交流熱絡,許多家長甚至讓孩子從小就有機會學習音樂,或參與各種戲劇、舞蹈等表演藝術的技能或聆賞。

然而,同樣在大台北的都會區,卻有一群孩子和全台最著具盛名的表演藝術殿堂,國家音樂廳和家戲劇院的兩廳院,彷若咫尺天涯之遙、相互為鄰卻有萬仞宮牆之難,那就是具有心智障礙的孩子們。

上學期末,接到一通很驚喜的電話,是來自爵代舞蹈劇場。超級無敵幸運的,因為有幾個非常有心的基金會,贊助了一個用藝術陪伴身心障礙孩子的計畫,讓特教班的孩子有機會接受專業舞蹈老師Annieshanti Liang每週至少一次的引導和陪伴,雖然時間不多,但孩子總是在課後有慢慢的喜悅和激動。

日前,爵代舞蹈劇場和梁老師更帶來好消息:兩廳院有個由@勇源基金會贊助的「藝術零距離」計畫,提供一些名額給各學校的身心障礙孩子與親師生,一同走進兩廳院學習聆賞表演的禮儀,體驗藝術表演的感動。

如果沒有一點擔心顧慮,那是絕對是騙人的。就讀在特教班的孩子通常處理語言溝通、動作行動能力、生活自理或社交能力發展的緩慢之外,最困難的也在於認知能力、情緒行為控制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不足。因此,最令人擔心的莫過於在劇院或演奏廳裡,孩子能不能安坐、專注於表演節目,不躁動、不干擾影響他人聆賞的權益。

沒想到,整整七十五分鐘的表演,有的孩子雖然因為無法忍受生理需求不得不在最後離席;但也有孩子能夠整場正襟危坐、專心聆賞,走出表演廳,還跟陪伴一起觀賞的老師說:「老師,下次我們還要一起來看表演!」

如果這不是藝術的感動,那什麼才是藝術的感動?如果這不是教育成果的體現,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成果?如果只是一次的投資、一次的經驗,就可以讓一個生命體驗感受到不同的人生感動,就可以讓人對這樣的音樂、舞蹈、藝術或美產生終身的喜愛或喜悅,那這樣的投資絕對是超值的、高報酬率的。

謝謝兩廳院、謝謝勇源基金會,謝謝爵代舞蹈劇場、謝謝可愛的梁老師,也謝謝今夜一起參與的老師、家長和孩子們,是你們,讓我有個美好的夜晚。

晚安,藝術。
晚安,美。

以下為11/13當天之照片

↑ 學生們興奮的排排站,準備進入國家藝術殿堂

↑ 兩廳院導覽員細心的解說其背後的綠牆是法國設計師的傑作以及其垂直設計的理念

↑ 節目開始前之專業導聆

↑ 全體大合照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