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 ── 曙光計畫

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 ── 曙光計畫

OUR SERVICES

本會業務

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 ── 曙光計畫

壹、緣起
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成立於 2005 年,是一個以協助原住民文化家庭的保存、生態環境的保育,提升原住民經濟與生活為宗旨的團體。
在尊重原住民的基本條件下,以生態維護及生計發展的雙重目標下,瑪納開始輔導阿里山原住民進行有機耕作,並協助阿里山的 7 個部落中的 34 位的班員於 2009 年 6 月 30 日取得台灣有機驗證轉型期證書,截至目前共有 42 公頃的土地完成有機驗證,開啟台灣原住民集團驗證的首頁。
天有不測風雲,這次的莫拉克颱風在 3 小時內於阿里山上降雨將近 3,000 mm,重創了阿里山區,道路中段、缺水斷電,完全與外界失聯5天,班員的財產也受到嚴重的損害,阿里山鄉有近 50 棟房屋遭到掩埋。

其中瑪納有 7 位班員的房子與田地受到土石流掩埋,因為走山所流失的耕地超過 50 公頃,作物全毀,工寮受損、耕作相關的設施及機具流失或損壞,所有耕作的田地嚴重受損,尤其引水灌溉的水管、水塔在強風大水中幾乎全毀,需重新建立引水灌溉系統、灑水系統、有機肥料,添置農機具、簡易防雨設施。 預估原住民農民至少 6 個月沒有收入,農業重建至少需要 2 年。未來有機農地重建、房舍之重建,每位農民的生活重建初步預估需要 20 至 40 萬不等…。 鄒族原住民為了在這一次的風災中儘速回復生活、生計,已經積極的展開重建的腳步,令人訝異的是,每個班員仍然堅持有機耕作,為了環境、生態及文化復育持續努力。 農業雖然不是賺大錢的產業,卻是原住民唯一可以依賴的行業。讓在地農民創造自己的經濟體系,使更多的人願意留在山上照顧自己的土地及家人。
期望藉著此計畫能夠結合多方資源,提供更完整的服務與輔導給原住民部落,將利益回饋鄉里,進而提升原住民部落經濟、生活品質。


貳、鄒族現況分析
一、家庭、文化上的困境
原住民地區所有問題根源於經濟問題,青壯人口外流、隔代教養、中輟生問題,平均教育水準低落、平均收入只有台灣平均收入的2/3,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部落無法創造就業機會。原住民部落大部分部落以初級產業為主,受環境影響至。因此創造部落在地就業是解決部落所有問題的基礎。然而這也是最艱難的問題。 原住民部落,由於交通不便,資訊落後,追求新知識的限制,使得原住民經濟發展遲滯不前。有能力的人藉由外出求學,繼續留在外地,有工作能力的人,到平地做勞工,尋求三餐溫飽,因此人口外流嚴重。原住民留在外地造成夫妻關係危機、親子關係疏離、家庭功能失調、部落組織瓦解,扼殺了原住民對族群文化的認知、認同和傳承,語言及部落文化的傳承成了嚴重的問題。部落文化無法傳承,家庭觀念不能延續,賴以維護家庭及部落的信仰也受到威脅,問題會層出不窮。部落中隔代教養嚴重,有些長者甚至不會說國語,也因此造成溝通及家庭教育上的嚴重問題,這個影響不僅僅是家庭問題,更會遠及影響整個部落的存續。

二、財務規劃知識不足
過去幾年的工作經驗中,常常發生原住民朋友的生活突然陷入困境,大部分的原因是對於生活的經濟規劃非常不足,規劃不足的原因是沒有資訊或是資訊錯誤。例如儲蓄觀念普遍不足,因此將家中成員有急難時,便是變賣土地,近來則是以現金卡借錢,變成卡奴。這是因為原住民部落偏遠,缺乏一個完整而有系統的社會教育的機制,沒有保險概念,沒有生活規劃的能力,也造成家庭問題的惡性循環。

三、有熱情,但農業知識與資訊不足
阿里山以茶葉為最大宗,種植茶業的面積雖大,卻非鄒族人所有。近年阿里山咖啡有後來居上的趨勢,品質直追古坑咖啡,已經奪得多屆咖啡的大賞,鄒族人種植咖啡的面積逐年增加,但因為不懂行銷,仍淪為種植者角色,只能賺取工資。此外,以4-6月轎篙筍 (亦稱石篙筍,類似桂竹筍,但是口感更為細嫩),8-9月的麻竹筍為大宗,竹筍為野生採集居多,判斷將成為未來有機市場的新寵兒。因此需要更多資訊來取得先機。

四、足夠農業人力,但對市場認識不足
除了大宗茶葉之外,原住民以栽種蔬菜為主,然而耕種面積都不大,以2-3分地為最多,因此生產數量不多,產品品質不一致。以高麗菜為例,生長期為3 個月,2分地約5000斤產能,約收入50000元(3個月),若遇天然災害則會血本無歸。此外,由於資訊不足,一般農戶對於市場的需求及對市場的敏感度很低,造成對市場認識不清甚至誤解,這是造成原住民部落經濟復甦困難的重要因素。由於部落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因此運輸成本較高,導致市場的競爭力弱的原因。

五、E化程度趕不上市場變化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掌握資訊便是掌握未來。阿里山鄉農地面積超過2000公頃以上幅員遼闊,鄉內80%以農為業,原住民更是90%以上務農,家中有電腦的比例只有53%,因此透過網路取得農業知識及自我進修管道更是望塵莫及。此外現代數位化行銷方式趨勢及農業規範需使用,都需要透過網際網路資訊的流通,農民對社會知識取得及將農產品與耕作過程放到網路上使社會大眾看見,將會促使達成農業永續發展之目標。

六、脫貧及在地就業才能創造家庭完整與文化傳承
貧窮是一種惡性循環,原住民部落的問題就是根源自貧窮。有了家庭的穩定,子女在穩定中學習,在愛中成長,長輩才能穩定地將自己的文化傳承給下一代。部落教育以國小教育為主,然而學童有一半時間是在家庭中成長,孩子在回家後,也感受的到父母的壓力。 農業雖然不是賺大錢的產業,卻是原住民唯一可以依賴的行業。讓在地農民創造自己的經濟體系,使更多的人願意留在山上照顧自己的土地及家人。期望藉著此計畫能夠結合多方資源,提供更完整的服務與輔導給原住民部落,將利益回饋鄉里,進而提升原住民部落經濟、生活品質。


叁、方案目標
1. 提升原住民有機農作的概念及落實有機農作。
2. 建立有機市場通路,提升農友收入。
3. 提供部落在地就業機會,促進在地生活圈。
4. 培育部落發展人才,根植部落。
5. 落實原住民環境永續發展。


肆、實施內容及方式
一、輔導訓練、建立資訊服務中心:
1. 原住民有機農作物栽種訓練,開課時數為90小時。
2. 吸收新農友,降低進入有機耕作的門檻。
3. 協助農民間作、輪作制度,訓練目的在於針對本會目前於阿里山鄉部落輔導有機栽種方法,教導其病蟲害防治方法,協助原住民農民轉型成有機栽種。提升產值產能,農業專業化,認識市場機制。

二、計畫生產、有機驗證:
1. 集團有機驗證
2. 連結小農生產,逐漸收回委外承租的土地,增加市場競爭力
3. 產品差異化設計
4. 每年協助20名原住民訓練加入有機驗證行列
5. 逐年驗證茶園及咖啡、愛玉
6. 建立聯盟

三、風險基金:
1. 協助風災受災農友重建土地及設施
2. 協助新加入農友度過有機驗證轉型的過度期

四、儲藏、運輸、資訊系統、理貨場、竹筍加工廠及有機茶葉加工廠:
1. 設置原住民第一座有機蔬果理貨場,預計年處理量200噸
2. 收集市場資料、分析、產期調節、負責運銷、資材統一管理
3. 理貨場可兼做教育訓練場所,平時辦理與保險、理財、電腦相關的課程

五、資訊系統:
1. 計畫生產資訊系統
2. 網站架設
3. 原住民農友學習基礎

伍、預期效益
(一) 有機蔬菜耕作面積15公頃
(二) 有機轎篙筍驗證面積20公頃
(三) 有機茶葉、有機咖啡園驗證面積10公頃
(四) 訓練40位農民利用電腦,學習農業知識及建立上傳農業相關 資訊
(五) 每年有機蔬菜產量100噸
(六) 有機轎篙筍年產量20噸
(七) 增加每位農友每月20%收入


陸、未來規劃
(一) 建立部落有機計劃生產的自我訓練機制,每月至少開課一次
(二) 結合理貨場功能,於理貨場中定期舉辦與保險、理財相關課程,設置鄒族市集,讓原住民產品有展售地點,並藉以做為建立自品牌的基礎
(三) 淨利2%投入部落課後輔導、老人關懷,3%投入繼續發展貧窮者租地雇工模式
(四) 增加有機耕作面積至15公頃,有機耕作人數提高至30人
(五) 結合當地生態及已有之民宿業者,促使部落與都會區間的城鄉交流,開發農村生態體驗生活,使都會區與青少年親身體驗人、土地、自然的互助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