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系秉持「將世界帶進台灣」宗旨,近年來邀請世界各國多元藝術作品進入台灣,期可提供國人欣賞國際大師藝術創作的機會;本會長年的贊助支持,才得以讓許多偏鄉及弱勢孩童,能有機會親近世界級藝術展品,開拓孩子眼界、並為孩子幼小心靈,種下藝術性靈之美的幼苗。
今年7月5日至10月12日,在中正紀念堂中正藝廊展出「唯美‧巴黎羅蘭珊」畫展。此次展品全數來自全球唯一以羅蘭珊為收藏主題的日本羅蘭珊美術館;展出羅蘭珊年輕到晚期之畫作,包含70件油畫、30件紙上圖畫,合計100件作品,內容精采豐富,風格多變,其200公分大圖畫,充份展現濃厚巴黎風情。
瑪麗.羅蘭珊Marie Laurencin1883年生於巴黎,是餐館女服務生波麗.羅蘭珊與高官杜雷的私生女;她既渴得到父愛的依靠,又期盼能擁有母親慈愛的呵護,但直到她長成少女之後,母女二人關係才趨好轉。母親讓她學習詩文藝術,將她調教成高尚淑女;又因擅長女紅刺繡,將羅蘭珊週遭環境鋪陳得雍容華貴,兩人生活在充滿女性柔美的世界,過著隱居的生活,造就羅蘭珊日後藝術創作中呈現大量如髮帶、絲巾、蝴蝶結、瓔珞等女性化符號及風格的傾向。
二十世紀初,羅蘭珊先後在拉馬丁中學安貝爾學院學習繪畫,接受傳統素描的技法訓練,並在此她認識了後來和畢卡索(Picasso)共創「立體派」(Cubism)的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1963),在布拉克影響下,羅蘭珊開始嘗試野獸派的繪畫手法。
1907年羅蘭珊邂逅了巴黎年輕文學家阿波里內爾,展開一段熾烈的愛情。由阿波里內爾和布拉克引薦,羅蘭珊順利加入蒙馬特“洗濯船”(Bateau-Lavoir, Montmartre)的藝術群行列,羅蘭珊在「洗濯船」裡和藝術家友人交換對藝術的看法,她還見識到畢卡索的藝術,並開始嘗試立體派風格的創作。
而後,樸素主義(Primitivism)藝術家盧梭(Henri Rousseau,1844-1910)詩意的畫風,對她追求感性美的作品表現有較顯著的影響,在羅蘭珊後來的創作中,可看出她對盧梭風格的喜愛與追隨。當羅蘭珊嘗試過野獸派狂放及立體派深奧理性風格之後,羅蘭珊最後決定朝向自己獨有的憂鬱柔美風格前行。
1914年6月羅蘭珊與奧特峰.魏傑恩(Otto von Watjen)德國男爵(版畫及設計畫師)結婚,1914年8月德國對法國宣戰,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羅蘭珊受夫婿身份連累,被法國政府指為德國間諜,夫妻被迫流亡西班牙,開始長達七年的異國流亡生活。當時,羅蘭珊在巴黎正值聲望日高,卻為了政爭被迫離境,成為失去祖國的人。異國流亡歲月帶給羅蘭珊精神上無限苦悶,幾乎無法執筆作畫。
七年後,羅蘭珊離婚重返巴黎,隨即成為巴黎社交圈炙手可熱的肖像畫家,為許多時尚名媛、貴婦與知識份子繪製肖像。1920年代是羅蘭珊創作高峰期,在法國聲譽日隆,作品充滿女性柔美的特質,加上能畫畫寫詩的才華,建立了個人獨特的風格,也成為「巴黎畫派」中最重要的代表藝術家之一。
1923年,羅蘭珊應邀為俄羅斯芭蕾舞團《牝鹿Les Biches》擔任舞台佈置與服裝設計,獲得極大成功,贏得「巴黎畫派中的牝鹿」美譽。從此,「牝鹿」一詞就成了羅蘭珊的代名詞了。
1925年,25歲的蘇珊娜.莫侯成為羅蘭珊的管家,晚年,羅蘭珊和女管家蘇珊娜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就如同幼年時和母親相依為命的情景再現。在蘇珊娜像女兒又像戀人的陪伴下,羅蘭珊默默作畫,風格上延續具裝飾優雅的風格,一直到1953年去世為止。
1979年,她的繼承人女管家(蘇珊娜.莫侯)去世,羅蘭珊的大批遺作才流入市場,第一次出現在巴黎德芙奧(l'Hotel Drouot)拍賣會,讓世人得以揭開羅蘭珊的神秘面紗。羅蘭珊第二次大型專拍是在1980年,以版畫作品為主,再度興起藝術市場上羅蘭珊的收藏熱潮。
在20世紀初,現代藝術畫派百花齊放的年代,羅蘭珊是巴黎藝壇少數可與畢卡索、布拉克等男性藝術大師平起平坐的女性藝術家。她善於掌握女性柔美風格,成為獨樹一格的大師級女性藝術家,其唯美抒情畫風廣受大眾喜愛,對美術工藝及流行時尚設計影響深遠,近年也成為女性議題研究的熱點。